交易不是多劳就一定多得,过度交易是大忌
期货市场中最忌讳的就是让情绪影响交易,但很多人却又很难避免这一点,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频繁操作了,自信地以为“多劳多得”。近乎疯狂地买卖,满脑子的愤懑都急切地想要通过“自杀”的方式得以宣泄,这就是所谓的“交易失控”。
大多数人在事后冷静下来了都会看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多么危险,可看清不代表不会再犯。相信很多交易员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吧:一次次在心里告诉自己,一定要克制,一定要理智,绝对不能毫无思考地频繁操作,如果再出现没有计划的交易就剁手!可一旦诱导情景出现时,自己又继续了频繁重仓的“自杀之旅”。
1
但大多数人并不能够客观地去分析问题,而往往在很多时候都倾向于将交易中的失败归结于心态。
因为交易的成功vs失败概率本来就是50% vs 50%,这就让人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盈利的,既然有能力盈利,那么为什么还会失败呢?我们都在学习,而且学了很多,这就和自己的技术分析能力无关了,因为还是能盈利的嘛,那肯定就是心态不够好。
的确,无论哪种操作错误,都能找到相对应的“心态”,但是!你有没有发现这些心态问题其实是自相矛盾的?谈心态,一定是在反省基本功后才去谈的。
在没有进入到稳定盈利的阶段,不要轻易谈心态,那样很容易掉入错误归因的深坑里面,使得自己止步不前。
2
当你能够看清楚买卖点,知道何时应该入场,何时应该出场,何时应该离场观望时,自然会有耐心去等待、去坚持、去毫不犹豫地离场。
交易系统在经过不同的市况检验后,知道对不同的行情演变要怎么应对,盘前认真做功课去研究自己操作的品种现在的演变路径,心中有底,做到有计划、有原则的去操作,才能做到不冲动交易、不盲目交易。
如果把交易和资金的成长比作是人的成长,那么频繁重仓交易无异于透支身体,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把身体掏空掉,只剩下一副衰败的皮囊。既然如此,寻找频繁操作的诱因就显得格外重要了。
如果你可以毫无保留地正视自己的交易行为,就不难发现,所有的频繁操作都是源自内心的不甘,或者贪婪。漂浮不定的心态随着价格波动、浮亏浮盈变得更加敏感和脆弱。在没有纪律和规则的制约下,无法客观地辨识自己的行为究竟会把自己拖向何处,更无法认清自己的行为将带来多大的风险敞口。被冲动和欲望蒙住的心,觉得市场中机会无处不在,追涨杀跌更是平常之事。总是担心错过行情而贸然进场,总是害怕仓位小赚钱少而满仓追杀,在持仓过程中更是惴惴不安,时而悲观,时而兴奋,被套了就赌气,价格回来了就贪婪地要博取更大的利润。
3
想要解决这一问题,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一套完善、缜密而且易于执行的风控系统。所谓完善缜密就是要在资金管理、仓位设置、回撤限制、止损止盈比例等方面限制交易的随意性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交易中的无章可循,以及由此带来的操作混乱。但完善的规则也需要执行,对于新手而言,执行力本身就是一项考验,所以风控系统中各项标准要尽量的明晰,减少主观发挥的成分,这样才算的上是一套易于执行的风控系统。
除了以上所说,对于有一定交易经验的交易者而言,有了风控系统依旧不能很好地避免频繁操作,究其原因就在于规则的不合理。一套行之有效的风控系统必定是将人性考虑在内的,如果仅仅是表面数据上的限制,而没有针对人性设立“保险丝”,那后果肯定是治标不治本。人性当中恐惧和贪婪是与生俱来的,骨子里都深刻了追逐利润、惧怕未知的烙印。因此,在疯狂的利润面前人们往往会忘记风险,在未知结果的持仓过程中又会变得战战兢兢。对于此,必须将人性的限制考虑进风控系统的设计当中,比如当出现“涨的这么凶猛,肯定很快就支撑不住了,可以摸顶抢一波回调”的想法时,无论对错统统停止交易行为;当出现“太倒霉了,刚刚赚的全部吐回去了,再看看哪里有机会捞回来点利润”的想法时,去做一些和交易无关的事情,完全放弃思考交易结果。
4
交易是概率论,市场也从不缺乏英雄,但缺乏寿星,明确你的交易规则,明确你的交易系统,过滤掉那些低胜算的交易机会,才能走得更长远。
对于交易员来说,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具有进取心。没有积极进取,不断进击的信念,就会在这个市场上变得被动。当你不能主动出击时,市场这个拳击手将会把你揍得鼻青脸肿。
在交易的路途上,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事情是,在经历了惨痛的亏损之后重新站起来,并且保持对交易再度感到兴奋。很多人在一开始,由于激进导致了较大的亏损之后,会一度变得畏手畏脚,不太敢做交易。出于生存的本能,人会远离曾经对自己产生过伤害的事物,这种心理上的影响体现在交易上,后果就是在犹豫不决中错失掉最佳的进场位,接下来会更加不愿意进场。当开始畏惧市场,不敢做交易时,交易员的职业生涯就亮起了红灯。
切记,逆境最能塑造一个人的品格,你面对逆境的做法,决定了你人生以后的样子。
总而言之,想要避免频繁的重仓交易,就必须建立起适合自己的风控管理体系,用规则和制度限制随意的交易行为,从而达到避免“透支”交易的目标。通过驾驭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,养成主动降低错误交易频率的习惯,让自己真正达到“心无所住”的境界。